第二百九十二章 这……竟然真的可行! (第2/2页)
宋保国则感觉听了个寂寞,又好像自己成了怕死的人,心情顿时都不好了。
“这家伙不好说话啊!”
这就是吕崚给宋保国留下的印象,接下来也就没什么交流了。
张硕、薛柏坤以及王强一起来到会议室。
张硕和李老师以及其他人寒暄了几句,就到了讲台上开口道,“这次是技术性会议。”
“首先欢迎托马卡克核反应堆研究团队的到来,也感谢核所的设备支持……”
大家一起鼓掌。
宋保国代表团队站起来,朝着众人挥了挥手。
在介绍一番后,张硕继续道,“形式上的事情就到此为止,今天就是给大家讲一下实验工作。”
他控制电脑进行投影,打开PPT页面介绍着,“实验是研究‘氢弹电池技术’,准确的说,应该叫‘核聚变电池技术’。”
话音一落,全场哗然。
很多人都打听了研究内容,但真正听到还是感到惊讶。
核聚变电池?
可控核聚变都还没有实现,怎么就直接研究起了核聚变电池技术?
这个跨度实在太大了!
“我知道,很多人都有些不相信。”
“但我们研究的新技术,要从新物理方向去考虑,而不是传统的托卡马克螺旋磁场约束。”
“我们采用的约束反应方式,并不是约束,准确的来说,是利用调节材料激发的强力环境,来促进核聚变发生。”
“一个数据,大家就能清楚了。”
“我们的实验中,希望达成内部温度在1500万到1600万摄氏度之间……”
这句话说出来,会场的哗然声更大了。
一个基本的常识是,核聚变自发反应需求是一亿摄氏度,正因为如此,才有‘氢弹需要原子弹引燃’的说法。
原子弹瞬时爆发的超高温,才能够点燃氢弹,使其达成自发指数级连锁反应需求。
别说是1600万摄氏度,9000万摄氏度下,核聚变反应也会自发中断。
在场有些人知道信息,倒是没什么反应。
比如,吕崚、佟智国。
一些刚知道的人,都感到非常惊讶和不理解。
宋保国以及其团队中的研究员,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,有的是满脸疑惑,有的则是皱住眉头。
宋保国属于后者,他先是皱了眉头,仔细想了一下,随即似是恍然大悟,满脸惊喜。
他明白了。
1500万到1600万摄氏度,他非常清楚,这个温度区间代表了什么。
简单来说,核聚变转电力。
那就是他们的团队和张硕一起进行的实验,其中有几个温度区间检测到了强电磁信号。
1500万到1600万摄氏度,是其中一个温度区间,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温度期间。
这个区间内,检测到非常强烈的电磁信号,甚至不能说是信号,而是直接的强电力。
虽然只是瞬时的,但瞬间对外输出高功率电力,也就意味着,温度保持在区间内,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出电力。
以此,宋保国已经大致了解技术原理。
利用所谓的‘调节材料’,让内部核聚变反应在1500万到1600万摄氏度一直维持下去,从而源源不断的输出电力。
‘调节材料’具体是什么,怎么产生的作用……
这些都不重要。
张硕已经说起了调节材料,说明调节材料是一定有些效果的,同时,也就能得出很多结论。
首先,实验是安全的,因为温度区间距离核聚变自发反应还差很多,托马卡克装置外层足以能够对反应进行约束。
第二研究是有前景的,而不是‘危险、不可实现’的实验。
当然,前提是调节材料有效。
两点已经足够了。
果然。
张硕说起实验的时候,整体和宋保国想象中是一样的。
“实验会利用调节材料,来让反应维持下去……”
“在固定的温度区间,就能源源不断对外输出电力。”
最后一句让好多人有些发蒙。
比如,吕崚。
张硕没有讲的更细,他只是让大家有个基本了解,后续知道该怎么参与实验工作,而不是要把每一个部分的技术讲出来。
吕崚就听的模模糊糊,怎么保持在温度区间,就能够对外输出电力了?
张硕都已经快讲完了,也没有解释这个问题。
吕崚扭过头注意到宋保国一副惊喜的样子,显然是听明白了。
他顿时忍不住问道,“宋教授,张院士说的保持温度区间,就能输出电力……为什么啊?”
宋保国压住了喜悦,转头温和的一笑,“吕教授,我们也和张硕院士有过合作,而且是深入的合作。”
“你的问题,和我们的一项研究有关。”
“不过,话说回来,原理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要有不畏艰险、用于牺牲的科研精神。”
“我们的团队一直随着张院士做研究,张院士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。”
“不管有风险也好,没有风险也好,即便是不懂原理,也没关系,总之,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……”
“乌拉乌拉~~~”
宋保国连续说了一大堆。
吕崚听的脸色直发黑,感觉就是听了个寂寞,真正的内容是一点都没有。
现场还有其他人听懂了。
比如,李老师带来的几个专家学者。
他们的年纪都大了,干的是‘学术参谋’工作,来之前已经提前做了功课,对于新技术、新物理都有了解。
要说个人研究成果,肯定没什么东西了。
但他们了解新物理方向每一项技术,能从张硕讲的实验上听出一些东西。
在会议过程中,就有学者就带着惊讶,对李老师说道,“按照张院士所说,研究最核心的就是调节材料。”
“如果调节材料是有效的,其他方面就不存在无法跨域的障碍。”
“那么,我们能掌握氢弹电池技术,甚至是制造氢弹电池!”
最后一句说的很用力,情绪上明显带着激动。
氢弹电池,听起来比离子炮技术不靠谱的多,甚至能赶上‘黄金制造’给人带来的震撼。
李老师同样也很惊讶,他一直听张硕说氢弹电池,本来以为是‘未来性技术’、‘概念性研究’,注重的是研究过程,而不是结果。
张硕提出要研究氢弹电池技术,他才相信了一点点……真的是有一点点!
现在,竟然真的可行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