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四章 实验大获成功,核转电?这一定是阴谋! (第1/2页)
“1500万摄氏度以上,维持了17秒,反应强度衰减后,一直在维持……”
“到现在,已经超过十分钟!”
吕崚带着惊呼喊出了实验情况。
两句话能透露很多消息了。
比如,反应稳定性很强。
核聚变反应是不具备稳定性的,没有达到自发反温度就会快速衰减,达到了一亿摄氏度以上,强度就会指数型递增。
现在实验稳定性很好,就足以证明调节材料的作用。
正是在调节材料的影响下,核聚变反应才有了稳定性,而反应衰减的原因就很多了。
调节材料元素受到环境影响,发生裂变或其他反应只是其中之一,甚至是影响最小的一个,因为受到影响的元素非常稀少,大部分元素就只是出现抗性而已。
最大的原因是真空炉内原材料的密度太低,没有达到稳定反应的临界线。
简单来说,就是原材料不足。
实验中所谓的1500摄氏度,指的是粒子活跃标准,而不是真实表现的温度,原材料密度不足的情况下,粒子碰撞在一起的概率就低,反应也就无法自发维持。
这些都是在预计范围内的。
实验维持了十分钟,依旧能检测到热度,说明真空炉内的粒子依旧活跃。
正常来说,反应早已经结束了。
这些都说明调节材料起到了效果,实验已经达成了最大目标--验证调节材料的作用。
吕崚说完以后,房间里就传来众人的欢呼。
张硕、佟智国等人一起推门而出,马上就被众人围在了一起,他们不断说着,“实验成功了!”
“1500万摄氏度都维持了17秒,比预计的还要高!”
“刚才基地那边发消息过来都能听到欢呼声,(实验)已经证明调节材料是有效的。”
“这是重大成功!”
当调节材料控制核聚变的作用被验证,也就代表发现了一种全新控制核聚变的方式,同时也是新物理方向研究的技术。
新技术让核聚变控制变得简单,不再需要复杂的托卡马克螺旋磁场设备,不会再有什么惯性控制,磁性控制的问题,也不需要要求极高的超导材料。
等等。
新技术直接就是添加材料后的反应,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难度大大降低,甚至说,胜利就在眼前。
张硕也和众人一起欢呼,他也感到非常的激动。
氢弹电池的研究,到现在终于看到了,希望只要研究能够进行下去,不远的未来就一定能制造出氢弹电池,从而让引力技术不再是鸡肋,可以以此制造各类飞行器,甚至是大型的航天器。
四十公里外的实验基地里,实验间的欢呼声一直不停。
宋保国一再强调专注于实验,把喜悦压在心里,但其他人还是忍不住激动的讨论。
实际上,连宋保国自己都压不住激动。
在实验过程中,发现内部反应温度进行,衰减速度非常慢的时候,他就已经兴奋的甩起了手,“成功了!我们成功了!”
等反应渐渐熄灭,指挥进行实验收尾后,宋保国第一时间冲出了实验间,忍不住和其他人分享喜悦。
张硕,佟智国,当然也少不了吕崚。
宋保国不断说着实验情况,但心里却出现了一个苍老的人影——汤华。
他最希望把喜悦分享给汤华,或许不应该用分享来形容,而是‘显摆’。
没错,就是显摆。
在核物理所托卡马克反应堆研究团队中,宋保国一直都是二号人物,他被汤华压制了十年之久,各类研究一直都是汤华负责,但实际上,大部分事务都是宋保国做的。
以前相对还好一些,没什么重大的研究,也没什么成果可言。
最近两年时间,张硕和团队合作过两次,每次都会有重大成果,尤其是上次核转电的研究。
汤华马上就要退休了,结果因此延迟了几个月。
如果是为了研究牺牲退休时间,当然要给予肯定和赞叹,实际情况是团队有汤华和没有汤华是一样的,汤华基本不负责事务,就只是分享成果而已。
汤华终于退休了,他也带领团队来参与一个重大研究。
现在完成了这么大的成果,宋保国就希望把喜悦‘分享’给汤华,汤华知道以后,可能会非常遗憾?
遗憾退休早了?
遗憾没机会参与如此重大的研究?
或者,想着再能坚持坚持就好了?
宋保国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汤华遗憾的表情。
倒不是和汤华有仇,他也是汤华培养出来的,但上面总有个老院士压制,让人感觉也很不爽的。
看到汤华的遗憾,又或者是羡慕的眼神,就实在太完美了。
“可惜,不能直接告诉汤老头……”
“唉~~”
这是宋保国遗憾的地方,实验保密性决定不能把消息告诉基地以外的人。
张硕、佟智国一行人回到了实验基地。
这个时候,兴奋和激动已经过去了,回基地就开始查看数据,然后交代下一步的工作。
实验中添加的原材料不多,也是在计划中的,一则是为保证安全性,二则也是一个个实验中不断上升的材料密度,来拿到更精确地数据。
当材料密度高,理论来说维持区间温度的时间就会变长。
连续几次都是如此,就可以认为是理论得到了验证,技术方面也没问题了。
再下一步,就要朝着应用转化方向走了。
比如,改造添加核转电装置,来让设备源源不断输出电能,并做基础实验测试。
当能够稳定对外输出电力,也就代表掌握了核聚变电池技术。
然后,就是安全测试。
安全测试,需要不断增大原材料密度,并增大反应强度来测试设备的极限,危险性还是比较高的,同时也是技术应用前的最后准备。
不管怎么样,研究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。
后面就容易多了。
实验基地内部召开了总结性会议,会上说明了实验数据,总结了碰到的问题,也交代了下一步工作等等。
会后,基地向上级打了报告。
实际上,科技工业局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消息。
李老师百忙之中,也关注了实验情况。
当得知实验取得成功,调节材料的作用被验证时,他忍不住赞叹道,“又是一项重大技术啊!”
“调节材料的作用被验证,也就代表氢弹电池技术没有了不可跨越技术屏障。”
“应用,是早晚的事……具体什么时候能应用?”
他还是很关心这一点。
佟智国说道,“应用上也不确定,实刚刚开始,估计最少也要一年吧。”
“如果一切都顺利,可能只需要半年。”
佟智国预估的时间让李老师有些惊讶,他问道,“样机制造也要很久吧?”
“不会。”
佟智国摇头解释道,“如果到了应用那一步,制造反倒不是问题,核聚变电池,最主体的部分是真空反应炉,后续还要进行核转电的研究,我问过宋保国教授,他说核转电装置也很容易,只是需要简单改造一下,技术复杂性来说,甚至赶不上发电机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